每年農機補貼目錄招標之際,是一些企業(yè)忐忑不安的時候,生怕報得高了,會被取消招標資格;報得低了,企業(yè)獲利降低。
這時候,有些企業(yè)會得意洋洋地說:我們補貼產品決不漲價。不過,我們理性地分析,對于某些產品該不該漲價,需要辯證地看待。
長期以來,國內企業(yè)的一個慣常手段就是打價格戰(zhàn),不僅是我們農機行業(yè)。而不從產品的差異化、服務的差異化、營銷差異化、滿足細分市場等方面來下功夫。同時由于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缺失的大背景,企業(yè)不敢或無力搞技術創(chuàng)新,因此大多產品陷入同質化競爭的陷阱,打價格戰(zhàn)理所當然成了**為常見的手段了。
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社會的進步、企業(yè)人力資源成本逐年上升。農機行業(yè)是一個產業(yè)鏈非常長的產業(yè),它涉及石油、鋼鐵、橡膠、機械、電子、化工等多個產業(yè),每個廠家上下游的配套商、供應商和服務商都多達成百上千個,不論漲價還是降價,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但是大多農機廠家歷來都是只敢說降價,極少敢公然漲價,因為在目前的消費環(huán)境下,誰先漲價就是自甘市場份額旁落,就是與消費者為敵。誰率先漲價,就可能導致銷量下滑的苦頭,無異于自討苦吃。
我們應該看到,很多農機制造與營銷的剛性成本并不會因廠家的咬牙堅持就自行消失,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巨大壓力并不是廠家完全能自行消化的,這時候,許多廠家便打起了變相漲價的主意,或趁推新車抬高身價,或在降價的同時縮減配置,或是在降成本的堂皇理由下改用更次的零配件糊弄消費者。于是我們看到,本該90馬力的發(fā)動機變成了80馬力,原本某個部位1毫米的鋼板“輕量化”成了0.8毫米。農機鑒定總站一位專家就曾告訴記者,某著名
拖拉機廠家為了縮減成本,領導明確指示把鋼板的厚度變薄。真是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消費者表面上從降價中得到了一些實惠,但是實際上他購買的農機的質量與品質也不知不覺地下降了,**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
同時,產品降價讓有實力的、具有壟斷優(yōu)勢國際品牌更具有競爭力,本身他們的高利潤率就具有可以降價的空間,而我們的農機自主品牌卻就顯得舉步維艱了。
久保田、迪爾的利潤相對很高,這兩年發(fā)展迅速,與許多與其同一領域的自主品牌相比,距離更加拉大,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對某些時候有可能發(fā)生的農機漲價,既要容忍,也要理解。
對于農機企業(yè)來說,也要理性謹慎的運用價格武器,把握好擴大市場份額與企業(yè)盈利以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間的平衡。
發(fā)表于 @ 2010年01月31日 21:09:00 |點擊數()